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下载定做交易过程截图支付宝在线支付
当前位置:完美毕业网毕业论文医学论文

针刺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18例

论文代写发表联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212181988
一键分享拿折扣:

 【摘要】 周围性面瘫为临床常见病,针刺疗法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临床就其针刺时机争论不已。笔者认为早期治疗是获取疗效的关键。一年来,以针刺为主,即前三天针刺内迎香、足三里两穴,而后运用皮下透刺法加脉冲并结合运动疗法`TDP等对本病急性期进行阶段性治疗。经本法治疗后18例患者治愈10例,占55.6%,其他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总有效率可达到88.8%。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针刺  皮下透穴  面瘫  急性期

周围性面瘫,亦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又称‘口眼歪斜’ ‘口僻’‘歪嘴风’等。早期属于‘中风’之中经络的范畴。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好发于20-50岁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针刺疗法作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已被广泛运用,但由于该疗法治疗本病容易受到相关因素(如治疗时间损害程度及部位针刺手法和选穴等)的影响,加之周围性面瘫的部分自愈性,使临床疗效产生差异。好像各种疗法都能治疗面瘫,更是在治疗时机上产生争议。部分学者认为:针刺治疗面瘫的最佳时机应在稳定期(发病10天后),但更多的学者专家认为[1]:早期治疗是获取最佳疗效的关键。笔者认同早期针刺的观点,且在实习期间运用针刺为主,并结合脉冲、运动疗法、TDP等针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进行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特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8例患者均来自医院门诊部,根据病史、典型症状,经查体及特有症状检查明确,符合诊断标准且排除中枢性面瘫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面瘫等病证者。其中男性10例,占55.6%;女性8例,占44.4%;年龄最小者7岁,最大者73岁,其中20-40岁者13例,占72.2%;病程在2-10天不等;左侧面瘫11例,右侧面瘫7例。

1.2 临床分期

1.2.1 急性期:发病后10天以内,此期为面神经炎症水肿期。

1.2.2 稳定期:发病后10-1个月。

1.2.3 恢复期:发病后1-3个月内。

1.2.4 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以上者。

2.诊断依据

2.1 诊断标准

根据《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中面神经瘫痪周围性)[2]诊断标准诊断。

2.1.1症状:发病突然, 病前多有面部受凉、吹风或外感史,多在晨起漱口时发现口角漏水或进食时发现食物积存于腮与齿龈之间或因说话不便、闭目不全而被他人发现患病。部分患者有耳后、耳内、乳突区或部分面部轻度疼痛、或麻木感及出汗减少。

2.1.2体征: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闭合不全,或泪液分泌减少;蹙额、皱眉均不能或不全;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或张口、笑时被牵引向健侧;病侧角膜反射消失;示齿、鼓腮、噘嘴、吹哨均不能或不全;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或听觉障碍,部分患者在耳郭、外耳道、鼓膜等处可见疱疹,乳突常有压痛

2.1.   3具有上述典型症状,不能蹙额,兼有示齿、鼓腮、噘嘴、吹哨任意一项不能或不全,即可确诊为周围性面瘫

2.2 纳入标准

2.2.1 符合本病上述诊断标准

2.2.2病程10天以内。

2.2.3年龄在3岁到75岁之间

2.3排除标准

2.3.1病程超过10天以上

2.3   3具有上述典型症状,不能蹙额,兼有示齿、鼓腮、噘嘴、吹哨任意一项不能或不全,即可确诊为周围性面瘫

2.2 纳入标准

2.2.1 符合本病上述诊断标准

2.2.2病程10天以内。

2.2.3年龄在3岁到75岁之间

2.3排除标准

2.3.1病程超过10天以上

2.3.2年龄在3岁以下,或在75岁以上者,以及妊娠期妇女

2.3.3继发于其他疾病及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病,精神病患者和过敏体质者

2.3.4符合纳入标准,但不配合治疗,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定者

3.治疗

3.1 中医治则  祛风散寒,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3.2 治疗方法

3.2.1 双穴针刺法:此法运用于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前3天。

3.2.1.1 选穴:内迎香[3](患侧)足三里(双侧)。

3.2.1.2 方法:选用228号不锈钢针,常规消毒后开始进针。平刺,浅刺,以局部有酸胀得气感为佳。内迎香平补平泻,足三里行补法,每5分钟运针一次,每次留针20分钟。与此同时,神灯(TDP)预热5分钟后垂直照射于患侧面神经区,距离为30-40cm ,时间为30分钟左右。每日一次。

3.2.2 皮下透穴法[4]:急性期发病3天后便可采用本法治疗。

3.2.2.1 选穴:多取患侧穴。主穴为地仓透颊车、或风池透翳风、或阳白透鱼腰 四白透睛明、或下关透太阳在配以双侧合谷太冲等。

3.2.2.2 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选定穴位后开始进针,使针身与皮肤呈小于15度的夹角,针长以两穴间的距离为定,或一针透两穴,或两针对透一穴,针的深浅以透过皮肤隐约可见针身为最佳。局部穴位平补平泻,合谷、太冲行泻法。每10分钟运针一次。而后每次选定1-2组穴位,接通BT701-IB电针仪,疏密波(频率为5-50/秒,疏密率为10-20/分),强度以出现局部肌肉跳动,且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日一次,每次持续30分钟,5日为一疗程。同时可加TDP照射。

3.2.3 运动疗法[5]:此法可用于整个急性期的治疗。

3.2.3.1 主动运动:患者对着镜子进行表情肌训练。皱眉闭目皱额鼓腮扩大缩小鼻孔及上下唇运动等。每个动作10-20次,每天2-3遍。动作不理想可用手协助完成。

3.2.3.2 被动运动:患者取坐位,医者立其侧前方。先以大鱼际轻揉面颊部3-5分钟,在用一指禅推法于印堂太阳四白阳白地仓颊车下关等穴,往返3-4次。手法宜轻柔,以免损伤皮肤或使肌肉疲劳,两侧同时进行,每日一次。

4.疗效评定

4.1 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4年制) 和《常见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制定

治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

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功能障碍,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

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退,单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

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睛不能闭合,口反有轻微运动。

4.2 治疗结果

运用上述疗法针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进行阶段性治疗后,18例患者痊愈10例,占55.6%;显效好转各3例,占16.7%;无效2例,占11.2%。总有效率为88.8%

5.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男,26岁,研究生。2007123日出诊。

主诉:左侧面颊部沉紧不适伴麻木感两天。

病史:两天前因家中暖气维修而夜间着凉,晨起漱口洗面时自觉水从口外漏,继而发现面颊部不适,左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右侧偏歪,流涎,咀嚼不利,鼓腮皱眉均感不能。曾自行服用抗生素类药物,但症状未见减轻。

既往史:无过敏、传染病及其他严重疾病病史。

体检:左侧面部轻度肿胀,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左侧闭目不全,流泪,鼓腮皱眉均明显障碍。

诊断:左侧周围性面瘫(急性期)。

治疗:以祛风散寒,通经活络,消肿止痛为原则。前三天针刺内迎香及足三里两穴,并加TDP照射,面部肿胀基本消失,而后运用针脉冲进行皮下透刺,再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一个疗程(5天)后,局部区域及表情肌功能恢复正常,在巩固治疗2天而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6.讨论

6.1 面神经的走行与分布[6]

面神经起自脑桥的面神经核,自延髓脑桥之间的沟外侧出脑,与前庭蜗神经同行,经内耳门进入内耳道,自内耳道底穿骨壁进入颞骨的面神经管内。途经鼓室内侧壁后上方。呈弓形向下出茎乳孔。在面神经管起始处有庞大的膝状神经节,在管内有发出鼓索及岩大神经两个重要分支。鼓索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约6mm处发出,行向前上进人鼓室,然后穿岩鼓裂出鼓室,至颞下窝,行向前下并入舌神经。鼓索含有二种纤维:味觉纤维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司味觉;副交感纤维进入下颌神经节,在节内交换神经元后,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支配腺体分泌;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即发出五个小分支,支配枕肌、耳周围肌、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面神经主干进入腮腺实质,在腺内分支组成腮腺内丛,丛发分支从腮腺前缘呈辐射状分布,支配面肌。分支中重要的有如下三支:颞支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颧支支配眼轮匝肌及颧肌和颊支支配颊肌、口轮匝肌及其它四周围肌。

6.2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本病多为淋巴细胞侵润为主的急性非化脓性茎乳孔内的神经炎。其中60%的病人为病毒感染所致。即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耳后疼痛,1-3后出现面瘫;其次为其他感染性病变,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及颞骨化脓性炎症等;再次为寒冷因素,例如休息时受凉或淋雨;还有免疫因素、缺血因素及血管压迫因素等。病理变化为早期面神经水肿及髓鞘-轴突变性;或是茎乳孔内面神经急性病毒感染导致水肿缺血;或神经管内的压力增高,引起神经水肿,神经鞘膜血管扩张,从而导致面神经变性,产生临床症状。

6.3 祖国医学认为

面瘫一证,始见于《内经》[7],而后历代医家对其病名、病因病机以及治疗也做出了众多论述。《灵枢·经筋》论及面瘫:“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又说:“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 《灵枢 ·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口……”《诸病源候论》指出:“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令口僻也。”说明本病由于正气不足,经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经脉,以致气血不通,经气闭阻,经脉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为本虚标实之证。

6.4 体会

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时机一直是争论的话题,有的医家认为针刺该病的最佳时期应在稳定期,而在急性期机体与病邪正处于抗争阶段,此时不宜局部针刺治疗。理由是该阶段经脉空虚,正不胜邪,局部取穴易伤正气,从而导致虚者更虚、邪胜更胜的局面,所以针刺治疗面瘫并非越早越好;更多医家则认为面瘫急性期针刺局部穴位不但不伤正气,反而能疏通经络,激发经气,刺激面神经向好的方向转变,并强调越早针刺越好。

笔者通过近一年的临床实践,支持急性期针刺治疗的观点[8]。病变初期,邪气在表,固宜浅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祛邪而不伤正,亦可振奋阳气,鼓邪外出,疾病趋愈。还必须掌握好刺激量,笔者的经验是少针(前三天高峰期只针内迎香、足三里两穴),浅刺,留针时间逐渐加长,且起针后不宜立即按压针口。如在急性期给于面神经一个良性刺激,使受压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纤维收缩,加速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的营养状况,从而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缩短面神经受压时间,竟而增加了面神经恢复的机会。有人把急性期的‘口眼歪斜’逐渐加重归结为早期针刺的结果,这是不合理的。此现象是本病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急性期面神经正处于炎症水肿阶段,对面神经的损伤尚未停止,随着时间推移,损伤加重,同时两侧表情肌的肌力对比更加不平衡,所以表面看起来病情加重了。正因如此,更应及时治疗,积极扭转这一趋势,控制病情,以免错过时机,延误病情,遗留终身面瘫或各种后遗症。所以笔者认为早期正确治疗非常关键,应把面瘫看做一种急症,把它控制在萌芽状态。

针刺作为周围性面瘫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已被广泛推广。笔者以针刺为主,即在急性期的不同阶段运用针刺、脉冲、TDP、运动疗法等对本病进行综合性治疗,本着浅刺、少针的原则,并以经络辩证为主,结合病因辩证、局部取穴与循经远端取穴配合运用处方、不同阶段运用不同手法等,既缩短了疗程,又增强了疗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6.4.1 双穴的调节作用 即内迎香、足三里的调节作用。内迎香位于鼻孔内上端。鼻为肺窍,风寒之邪侵袭,鼻先受之;又太阳主一身之表,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内迎香穴位于鼻根部,外应目内眦,故针刺该穴可疏风散寒,驱邪外出;手足阳明经均过口唇,交于鼻,经脉病变,可出现口歪眼斜,足阳明经筋合于鼽,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经筋病变,亦可引起口僻,目不合或不开,内迎香位于鼻孔上端,近鼻根部,是经外奇穴,但位于足阳明经脉的鼻之交额中,是足阳明经脉、经别、经筋和足太阳经脉、经筋交会处,在病变局部,因此选择此穴可疏通局部经气,疏筋活血。另外,内迎香穴位于鼻根部,属鼻部神经支配,针刺有减轻鼻根部及眼周神经纤维无菌性炎症及水肿的作用,并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因而治疗本病,多获佳效。而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下合穴,“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则不能平视”,可见口眼歪斜与阳明经密切相关,而与足阳明胃经关系尤为密切。两穴合用,共奏祛风通络,行气活血,调和阴阳的作用。

6.4.2 皮下透穴可激发表皮之经气,驱邪外出。其中阳白位于前额瞳孔直上,其下为额肌,深层有面神经额支分布;地仓在面部口角外侧,其下为口轮匝肌和颊肌,深层有面神经颊支通过;四白当眶下孔凹陷处,其下有眼轮匝肌和提上唇肌,深层有面神经颧支分布;下关位于面部耳前方,其下为咬肌和翼外肌,深层有面神经颧支分布;且翳风位于面神经干在茎乳孔穿出之处,刺激这些穴位不仅有疏通局部气血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刺激面神经所支配的表情肌,起到消除水肿,促进其功能恢复。此外配以合谷,取其‘面口合谷收’之意和太冲(对治疗口眼歪斜有特效),以增强疗效。

6.4.3 脉冲的作用[9]:特定疏密波,一个较弱的刺激能使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纤维的收缩,加速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使炎症物质得到吸收。从而改善神经冲动的传递,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使支配肌肉收缩的神经功能得以恢复。

6.4.4 运动疗法直接作用与肌肉,不仅可以增强患侧肌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也能缓解健侧代偿性肌痉挛,增生肌纤维。

6.4.5 TDP[10]能减轻局部神经疼痛,增加肌肉血流量、糖元含量,减少肌蛋白消耗,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肌痉挛,加速损伤神经的修复。

由此可见,综合疗法的优势就在于互相补充,各取所长,使治疗作用相得益彰。中医常说未病先防,故周围性面瘫的前期防御和治疗过程中及治愈后的调护也是十分重要的。如避免风寒,必要时可戴口罩防护,平素避免精神紧张,忌食辛辣,劳逸结合,起居有偿。只有这样才能控制发病和预防复发。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难点和疑问,但指导老师给了我耐心而细致的指导,为我解难答疑。从而使我的整体思路更为清晰、透彻,文章结构更为整密、严谨,论述层次更加分明、合理。所以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李春艳教授。同时,也要感谢五年来一直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所有老师们。在此请允许我向诸位老师真诚的道一声:“老师,您们辛苦了!”最后诚祝各位老师工作顺利,幸福安康,桃李满天下!

参考文献

 

 

[1] 伏晓虎.早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7;7:494-496.

[2] 梁琼英.周围性面瘫的定位诊断.四川:《四川中医》.1996;9:36.

[3] 汤德安.《实用针灸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22):106-120.

[4] 王彦英.皮下透穴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辽宁:《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5:483-484.

[5] 赵五辈.《推拿按摩治疗疾病集萃》.北京:时代出版社.1992;5〔1〕:729.

[6] 程丑夫.《实用内科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635.

[7] 张雪玲.重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中国针灸》.2005;10:713-714.

[8] 朱春华.谈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中国针灸》.1994;4:55。

[9] 沈卫东.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上海针灸杂志》.20011:25-26.

[10] 李科翠.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38例. 辽宁:《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4:398.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07-2013 完美毕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8,812.50000 毫秒
Powered by:完美毕业网 http://www.biy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