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下载定做交易过程截图支付宝在线支付
当前位置:完美毕业网毕业论文医学论文

正脊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8例

论文代写发表联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212181988
一键分享拿折扣:

 我在近一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凡是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生理曲度异常以及腰肌拉力的不平衡等,及祖国医学所述的“骨错缝” 、“筋出槽”。故此,我采用正脊疗法(即重塑脊柱内外生物力学平衡)以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和腰肌拉力的平衡等。从而达到以调整及改善突出物与神经根之间的位置关系,加速椎周组织炎症、水肿等病理产物的代谢及吸收,促进椎间盘周围组织的血液供应及其修复。滑利关节、疏通经络、调畅气血。以达到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愈的目的。经临床观察,疗效甚佳,故将本法介绍如下,以供探讨: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属中医学痹症范畴。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即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脱出的髓核一般以向椎管方向(即向后外侧方)脱出较多,而向椎体方向(即向上或向下)脱出较为少见。脱出的髓核未冲破纤维环而仅出现内层纤维环破裂者,称为“膨出” ,脱出的髓核止于后纵韧带前方称为“突出” ,而穿过后纵韧带进入椎管内的,称为“脱出” 。临床上常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分为:单侧型:一般仅产生一侧下肢症状;双侧型:则产生双侧下肢症状;中央型:可压迫马尾神经,表现为会阴麻痹及大小便障碍症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在19~65岁,平均年龄36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一周,平均5.4年;L 4~5右后外侧突出合并脊椎向右侧侧摆式错位者9例;L 4~5向左后外侧突出伴随L5向前滑脱式错位及其骶椎点头者3例;L4~5向左后外侧突出伴有第五腰椎向前1度滑脱者2例;L4~5、L5~S1右后外侧突出合并整个腰椎序列侧弯者5例;L3~4向左轻微膨出合并L4~5向左后外侧突出并伴随相应脊椎向左侧摆式错位者9例。病人以症状、体征结合X线、CT、MRI检查确诊。(经检查无肿瘤、骨折、结核、脱位等正脊疗法禁忌症)。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2002年6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制定:

1.2.1 常有外伤或慢性腰痛史,多发于青壮年。

1.2.2 腰痛向一侧或两侧下肢放散至小腿或足背外侧,活动或腹压增加时加重,卧床则减轻,可有脊柱侧弯,腰部活动受限,压痛及叩击痛多在L4~5或L5~S1间棘突旁,并放散到患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有的患者抬健腿时引起患侧痛,多有小腿前外或后外、足背或足外侧感觉障碍,重症者可超过此范围。伸趾肌力减弱。S1神经根受压者,膝反射减弱。

1.2.3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两侧或一侧下肢放散痛,可有大、小便、性功能及鞍区感觉障碍。马尾受压严重者可有两下肢感觉丧失或瘫痪。

1.2.4 椎管狭窄症:多继发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及骨性关节炎等,多有间歇性跛行。蹲下卧床可缓解,恻隐窝狭窄常有单侧神经根受压症状,L4~5多见。

1.2.5 X线摄片检查:一般无特征性改变,可有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弯曲消失,有时椎间隙变窄或椎体骨质增生。

1.2.6 CT检查: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或)腰椎管狭窄症的重要方法,可明确诊断及定位,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

1.2.7 MRI检查:可显示髓核退变、突出、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并与椎管内肿瘤鉴别。

2治疗

2.1 治疗原则

2.1.1 现代医学治疗原则

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之间的位置关系,解除突出物对椎间韧带、神经根、马尾神经的压迫和刺激,恢复脊柱内外生物力学的平衡。

2.1.2 祖国医学治疗原则

    疏通经络、调整和激发督脉、肾经及其膀胱经之经气、滑利关节、通畅气血。

2.2 治疗方法

2.2.1 前期准备

采用推、拿、滚、揉等手法,以放松腰臀部肌肉,以减低调整腰椎时的阻力。

2.2.2 正脊手法操作

    2.2.2.1 定点旋转复位法(坐位)

病人坐于方凳上,两足分开与肩等宽,双臂自然下垂,助手面对病人正坐,固定其双下肢,以维持病人骨盆位置及其正坐姿势。术者坐于病人后方,先用拇指摸清患椎棘突偏歪的方向,然后,术者用左手自病人左腋下经腋前、掌根压于颈后,拇指向下,余指扶持右侧颈肩部(嘱病人腰部放松,稍低头,双足踏地、臀部正坐,不要移动),右手拇指桡侧抵紧向左偏歪棘突的左侧,在左手下压颈部、身体前屈、侧弯及旋转动作的同时,右手拇指向右上方顶棘突,可觉指下位移感或伴有“咯啪”响声,示复位。双手拇指由上而下推理两侧骶棘肌与棘上韧带数遍——此法操作应以上下关节突关节间隙拉开为主,不可拘泥于前屈的角度。

2.2.2.2 定点推扳复位法(侧卧位)

病人右侧卧位于床缘,右侧下肢伸直,患侧髋、膝关节屈曲,术者立于病人前方,左手固定肩部,右上肢前臂固定大转子后方或髋部,右手拇指顶推棘突偏歪处,同时用力向相反方向推扳(注意:推扳的同时,定点之拇指一定要给偏歪的棘突一定的阻力),从而使后关节侧摆式错位复位。——此法操作成功的关键 主要在于复位时的角度;其次是复位时的速度;再次才是复位时的力度。

以上两种正脊手法,均是以脊椎向左侧侧摆式错位为例而采用的正脊手法,若为右侧脊椎错位者,则反之。其治疗原理及其目的基本相同,互为补充,均适宜生物力学原理通过不同角度来纠正脊椎侧摆式错位,以恢复腰椎生物力学平衡的目的。临床应根据医生的身体条件、病人的高矮胖瘦及其当时有无助手等原因灵活选用。

    2.2.2.3 晃腿摇正法(俯卧位)

病人俯卧,医者立于患者左侧。术者用左手掌按压腰椎向左侧侧弯处,右前臂拖住右膝上方,并将其进可能的向左后上方抬起,以左手为静点,右手为动点。两手相对用力,使脊柱侧弯在动中求正。可反复多次——此法乃是以整个腰椎序列向左侧侧弯者为利而采用的正脊手法,若整个腰椎序列向右侧侧弯者,则反之。

    2.2.2.4 屈膝搬颈复位法(仰卧位)  

术者立于病人左侧,嘱病人下肢屈曲,一前臂按扶病人双膝前下方,另手托握患者颈部,双手协调动作向胸腹部用缓力按压,并使头部及臀部离开床面,持续作用5分钟——此种对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其后纵韧带等的牵引可扩大椎间隙,减少椎体间的压力,紧张椎体周围纵韧带及椎间韧带,矫正第5腰椎向前滑脱式错位、骶椎点头及其腰椎轻度滑脱等畸形,并有助于解除肌肉痉挛,恢复脊柱内、外生物力学平衡的作用。

2.3 疗程

运用本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次为一个疗程,每次20~25分钟。病情轻者,隔日一次。病情重者,第一个疗程,每日一次,病情缓解后,隔日一次。通过本人对28例腰突患者的治疗观察,短者1个疗程,长者3个疗程,总有效率可达92.86%。

3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2002年6月制定《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制定:

治愈:非手术疗法治疗后症状消失,手术治疗后伤口愈合,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好转:症状大部分消失,功能改善。

无效:病人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疗效评定结果

本组28例患者中,治疗时间短者1个疗程,长者3个疗程,临床治愈21例,占总病例75%;好转5例,占总病例17.86%;无效2例,占总病例7.14%;总有效率92.86%。

4典型病例

方某,女,39岁,职业干部,2010年9月18日初诊;

主诉:腰伴左下肢疼痛、麻木三周;

现病史:患者于三周前因搬抬重物不慎,致使腰及其左下肢疼痛麻木活动受限不能站立行走,夜间加重。后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牵引及理疗,配合卧床休息,症状稍有改善,但尚行动困难。于近日来我院就诊。

检查:腰肌痉挛,左侧腰肌代偿性肥厚明显,后伸疼痛加剧,腰部活动障碍;

腰椎序列向左侧弯,L4向左侧侧摆式错位,L 5向前滑脱式错位伴骶椎点头。L4~5左侧椎旁明显压痛,并向左下肢放射过膝。

活动度:前屈三十度,后伸五度,左侧屈零度,右侧屈二十度,左转五度,右转二十度。

直腿抬高试验:左二十度,右七十度;扳颈压胸试验阳性;挺腹试验阳性;拇背伸试验阳性。

X线检查:腰椎序列向左侧弯,上位生理曲度变直,L3~S1椎体边缘有增生,L3~4、L4~5椎间隙窄,以L4~5尤为明显,L3~5右侧椎间孔窄,L3~S1左侧椎间孔窄。CT检查L4~5向左后外侧突出,硬膜囊受压。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外侧型)。

治疗方法:按上法治疗9次,前5次每日1次,后4次隔日1次,每次治疗20~25分钟,症状消失,腰部活动正常。后连续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5讨论

5.1 病因病机

腰椎间盘突出的内因是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及解剖学上的弱点;外因则是急性损伤、慢性劳损,或受寒冷(凉)、潮湿的刺激等。其主要病理改变为纤维环破裂、髓核膨出和患椎关节突见关节错位、椎间韧带损伤、椎体旋转、椎间孔的前后径变狭窄,产生脊神经根受压症状。如神经受压长期得不到解除,则可出现损伤处的神经根变性,与周围组织粘连在一起,同时可伴有腰臀部筋肉的代偿性损伤。

5.1.1 现代医学病因病机分析

5.1.1.1 机械性压迫学说:此学说认为腰突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均有突出物、骨刺、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等对神经根及其椎周组织的压迫所致。

5.1.1.2 炎性病因学说:此学说认为人类的腰椎间盘自胚胎发育成熟后,血管即退化而无血供,椎间盘被纤维环包裹与血液循环隔绝而具备自身抗原的基础。当退变、外伤导致椎间盘抗原成分进入血循环后,即可通过抗原、T、B淋巴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产生自身免疫应答反应,表现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异常,引发神经根性炎症反应而产生腰突的临床症状[2]

5.2.2 祖国医学病因病机分析

祖国医学并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名记载,但根据此病的临床表现,可将它归于“痹症”的范畴。其发病机制为损伤和风寒、湿瘀等痹阻经络,气血瘀滞不通,经络不畅,不通则痛。在中医医书中也有“气滞腰痛”、“血瘀腰痛”、“寒湿腰痛”以及“闪腰”、“岔气”、“虚劳”等的描述。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腰脚疼痛候》指出:“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与正气交争,故腰脚痛”[3] 。《普济方·身体门》亦指出:“夫足少阴肾之经也,属于腰脚而主于骨,足厥阴肝经也,内血而主于筋。若二脏俱虚,为风邪而乘,搏于经络流于筋骨,故令腰脚疼痛,筋脉挛急,不得伸也”[4]又如《金匮翼》上说:“瘀血腰痛者,闪挫及强力举重者得之。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涩,经脉壅滞,令人卒痛,不能转侧,其脉涩,日轻夜重者足之” 

5.2 正脊疗法基本概念

是指颈、胸、腰及其骶髂关节的骨关节、椎间盘及椎周软组织遭受损伤或退变在一定诱因条件下,发生不同类型及其程度的脊椎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等,直接或间接地对神经根、椎动脉、脊髓、交感神经等产生刺激或压迫,而引起临床多种综合症,且常由此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使其支配的脏器出现病症,通过运用正骨手法治疗脊椎达到解除病症的一种治疗方法[5]

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称:“脊梁骨……先受风寒,后被跌打损伤者,瘀聚凝结。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背膂始直”[6]

正脊疗法继承了中医的正骨推拿,但又不同于现代骨伤科的正骨推拿,也不同于平常所述的按摩术,它自成体系,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整复操作方法。有西医的基础,更有中医的理论,完全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5.3 正脊疗法治疗机理

5.3.1 现代医学治疗机理

通过本法的治疗,可促使患椎椎间隙及纤维环、椎间韧带发生旋转、牵拉,从而对突出的髓核产生周边压力而改变其突出的位置,从而调整髓核与神经根及其椎周其他组织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纠正偏歪棘突,椎体关节得以恢复正常(或代偿性)的解剖位置,使之与周围肌肉群相适应,解除关节、黄韧带等对神经根及其椎周组织的压迫。松解粘连,增加活动范围,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在此基础上,必然可加速和改善椎周组织血液循环,促使炎性物质的代谢及其吸收,从而加速纤维环的修复。

众所周知,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是密切相关的,一定的形态表现为一定的功能,功能的改变也可影响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构与功能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如腰椎关节结构出现紊乱,与之相对应的神经及其周围组织必然会逐渐出现不适反应,关节整复后这种不适也必然会消失。

5.3.2 祖国医学治疗机理

腰部与经络联系密切。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由正经、奇经、经别及络脉、经筋、皮部构成一个独特体系,是联系人体内外、上下、左右、前后的通路。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躯干背面。诸经中,足太阳膀胱经“挟脊抵腰中,入循膂” ,“其支者从腰中下脊、贯臀” ,与腰部关系最为密切。故《灵枢·经脉篇》:“是动则病……脊痛、腰似折” ,“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 ,《灵枢·刺疟》:“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 ,《灵枢·经筋》:“足太阳经筋……其病……脊反折” 。

足少阴经“贯脊属肾” ,“是主肾所生病者” ,如《灵枢·胀论》:“肾胀者,腹满引背,夹央然腰髀痛” ,《素问·咳论》“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 《素问·风论》:“肾风之状,脊痛不能正立” 。《素问·刺热》:“肾热病者,先腰痛行酸” 。《灵枢·经筋》:足少阴之别“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

    奇经八脉中与腰部关系最为密切者,当属督脉。督脉行身后正中,《素问·骨空论》所谓“挟脊抵腰中入循膂属肾” ,《灵枢·经脉篇》督脉之别“入贯膂” ,均揭示了该脉与腰的密切关系,故其病“实则脊强,虚则头重”[7]

由上可知,膀胱经、肾经以及督脉都与本病的发病机理及其临床表现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本病的发病机制则为损伤和风寒、湿瘀等痹阻经络,气血瘀滞不通,经络不畅,不通则痛。当通过正脊手法是“骨合缝” 、“筋入槽” , 必然可 激发督脉之气(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也必然可以调整肾经及其膀胱经之精气运行(经络运行气血)。以达到滑利关节,气血调和,经络通畅, 通则不痛之目的。

5.4 注意事项

 5.4.1 本病治疗期间,病人应卧硬板床休息,注意腰部保暖。

 5.4.2 严重的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应慎用本法治疗。

 5.4.3 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复位、症状消失后,应卧床休息1到2周(卧床姿势不限,以舒适为度);3周后,开始做“小燕飞式”腰背肌功能锻炼,应注意循序渐进,不要受凉与潮湿。此外,平时应培养良好的坐姿、睡姿习惯,不宜作时太久,坐姿不可倾斜,睡姿不可半躺半卧等,以防止腰椎生物力学发生改变而影响疗效。

5.4.4 本法治疗前,要排除脊椎结核、肿瘤、骨折等骨质病变。                         

综上所述,正脊疗法治疗本病的主要原理在于纠正异常的腰椎生物力学结构,直接而迅速的解除突出物对神经根的直接压迫,间接的清除炎性物质对神经根的刺激。疏通经络,调整和激发督脉、肾经及其膀胱经之经气,滑利关节,调畅气血。从而达到本病临床治愈的目的。通过本人近一年的临床观察,正脊疗法治疗本病起效迅速,立竿见影。且因本法治疗腰突症乃是针对其因而治,故其临床疗效稳定而持久,又加之该疗法无不良反应,免去了药物的毒副作用,经济方便,故值得临床推广。

 

 

 

 

 

 

 

 

 

 

 

 

 

 

 

 

 

    

 

 

在我大学五年的学习生活中,得到了我的老师李春艳、桑林、汪伟、艾民、宋宇、杨磊、罗宏、孙晓峰、张智勇、王亮华、李冬梅、李凭、潘萍等多位老师的帮助和教导。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特别得到了指导教师朱立达老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针对文章中的一些不妥之处给予了指正。在此,我特别向多年来给予我鼓励和教导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年6月.396

[2] 龙层花.脊椎病因治疗学.香港: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36~37

[3] 刘晓峰.诸病源候论.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3月.67~69

[4] 林菁,余瀛鳌.普济方.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6月15日.163

[5] 韦以宗.中国正脊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8月.5~6

[6] 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1月.57

[7] 谢华.黄帝内经.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45~47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07-2013 完美毕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5,984.37500 毫秒
Powered by:完美毕业网 http://www.biy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