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下载定做交易过程截图支付宝在线支付
当前位置:完美毕业网毕业论文医学论文

捏脊疗法治疗不寐38例

论文代写发表联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212181988
一键分享拿折扣:

 不寐又称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不寐这一病名首见于《难经》。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本病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常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长期不寐,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引起医源性疾病。近年来,该病症患病率逐年上升,据统计30%-35%美国成人患有失眠症, 我国近3亿人受到失眠困扰。一年来,本人通过对38例不寐患者的临床观察和诊断,运用捏脊疗法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38例,其中男15例,女23例;年龄在28-56岁之间,平均年龄41.2岁;病程最短者两月,最长者13年;其中肝郁化火型7例,痰热内扰型4例,阴虚火旺型9例,心脾两虚型11例,心虚胆怯型7例,且均排除因其他疾病而导致不寐者;治疗次数最短者4次,最长者45次。

2 诊断依据与症候分类

2.1 诊断依据: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不寐的诊断依据:

1)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

3)经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2.2 证候分类

根据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不寐的证候分类:

(1)肝郁化火:心烦不能入睡,烦躁易怒,胸闷胁痛,头痛面红,目赤,口苦,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2)痰热内扰: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3)阴虚火旺:心烦不寐,或时寐时醒,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心悸,健忘,颧红潮热,口干少津。舌红,苔少,脉细数。

(4)心脾两虚:多梦易醒,或朦胧不实,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5)心虚胆怯:夜寐多梦易惊,心悸胆怯,舌淡,苔薄,脉弦细。

3 治疗

3.1 治疗原则:

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平衡阴阳,宁神安眠。

3.2 主要施术手法、部位及穴位:

3.2.1 手法:

捏脊法、推法、按法、揉法、叩法。

3.2.2 部位:

背、腰部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

3.2.3 穴位:

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在背、腰部循行路线所过穴位,如大椎、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等穴。

3.3 治疗方法

3.3.1 基础治疗手法

3.3.1.1准备手法

患者俯卧,暴露背腰部皮肤。医者立其身侧,首先用双掌掌面在患者脊背部沿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路线由上到下施术直推法3~5遍,然后双手掌重叠用掌根沿脊柱两侧膀胱经路线由上到下按揉各3~5遍。时间约3分钟。

3.3.1.2捏脊法

体位同上。医者用双手拇指桡侧缘抵住骶尾部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捏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或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底尾部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沿督脉推至大椎,3遍为1轮,反复操作2~3轮,在最后一轮操作时手指可有变化,每向前移动3次,双手在水平方向呈90°用力将皮肤向上提1次,有时可听到“咔咔”响声,词法通称“捏三提一法”。再用同样手法由下到上沿脊柱两侧膀胱经反复做2~3轮。时间约10~15分钟。

3.3.1.3结束手法

体位同上。医者双手拿两侧肩井穴若干遍,再用空拳由上到下有节奏叩击肩、背、腰、臀等部位若干遍,力度一次比一次轻。时间约2分钟。

3.3.2 辨证加减手法

根据不寐的临床表现,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可采用再捏脊过程中增加其相应穴位处的提捏次数的方法进行治疗,以提高疗效:

1)肝郁化火型重点提捏肝俞、胆俞,以清肝泻火、宁心安神;

2)痰热内扰型重点提捏脾俞、胃俞,以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3)阴虚火旺型重点提捏肾俞、心俞,以滋阴降火,清心安神;

4)心脾两虚型重点提捏心俞、脾俞、胃俞,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5)心虚胆怯型重点提捏心俞、胆俞,以养心镇惊,安神定志。

以上治疗每次操作约15~20分钟,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3.4 注意事项

3.4.1 准备手法操作时,动作要缓慢、柔和、平稳、深透,已达到调和气血,放松肌肉的目的,为捏脊法的施术做好准备。

3.4.2 捏脊法操作时,手法要柔和娴熟,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中,且不可拧转。捏得太紧,不易向前捻动推进,捏得太少则不易捏起皮肤。捻动向前时,需做直线运动,不可歪斜。同时要注意,冬季保持室内温度,医者的双手要保暖;夏季应注意将患者背部的汗液擦干,以免打滑损伤皮肤。

3.4.3 治疗时要求患者精神放松,四肢放松,在一种完全自我松弛的状态下接受治疗;医者要与患者耐心交谈,听取患者的倾诉,做好仔细的思想解释工作,充分启发患者认识情绪的变化与睡眠有密切关系,消除顾虑、减轻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 疗效观察

4.1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及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评定:

1)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增至6小时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佳;伴有症状消失。

2)显效:睡眠时间增加3小时以上,睡眠深度增加;伴有症状改善。

3)有效:睡眠时间增加不足3小时;伴有症状改善。

4)无效: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4.2 治疗结果:

证候分类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肝郁化火型

7

3

2

2

0

痰热内扰型

4

0

1

2

1

阴虚火旺型

9

4

3

2

0

心脾两虚型

11

7

3

1

0

心虚胆怯型

7

4

2

1

0

从上表可见:

1)本组病例共38例,经过治疗,治愈18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7%。

2)38例患者中肝郁化火型7例,治愈3例;痰热内扰型4例,治愈0例;阴虚火旺型9例,治愈4例;心脾两虚型11例,治愈7例;心虚胆怯型7例,治愈4例。明显可见不寐的虚证[阴虚火旺型、心脾两虚型、心虚胆怯型]的治愈率远高于实证[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

5 典型病例

患者:胡某,女,42岁。

主诉:少寐多梦6月余。

患者素体虚弱,半年前开始出现失眠,每晚睡眠时间不足3小时,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曾间断服用七叶神安片、舒乐安定等药物,虽能短暂改善睡眠,但其它伴随症状无改善。

辨证:不寐之心脾两虚型。

治疗原则: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治疗方法:失用上述捏脊疗法,并重点提捏心俞、厥阴俞、脾俞等穴位处皮肤。治疗时间每次20分钟,1日1次。

治疗结果:4日后睡眠时间延长,食欲增加,7日后睡眠深度增加,睡眠时间延长至6小时,自觉头轻目明,不适症状明显减轻,10日后痊愈,3个月后随访,无明显复发。

6 讨论

6.1 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不寐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古代医家很早就对不寐的病因有所认识,《内经》[3]中把不寐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其他病证影响,如咳嗽、呕吐、腹满等,使人不得安卧;二是气血阴阳失和,使人不能入寐。随着中医学的研究发展,现一般将不寐的病因病机概括为[4]:

1)情志所伤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而不寐;或由思虑太过,损伤心脾,心血暗耗,神不守舍,脾虚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奉养心神而不寐。

2)饮食不节  脾胃受损,宿食停滞,胃气失和,阳气浮越于外而卧寐不安,或由过食肥甘厚味,酿生痰热,扰动心神而不眠;或由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不寐。

3)病后、年迈、久病血虚,产后失血,年迈血少等,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

4)禀赋不足,心虚胆怯  素体阴盛,兼因房劳过度,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火独亢;或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火盛神动,心肾失交而神志不宁;或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神魂不安,以致夜不能寐或寐而不酣。

总而言之,不寐主要是由于情志、饮食或气血亏虚等内伤病因,引起心、肝、胆、脾、胃、肾的气血失和,阴阳失调,其基本病机以心血虚、胆虚、脾虚、肾阴亏虚进而导致心失所养及由肝郁、痰热、胃失和降进而导致心神不安两方面为主。

6.2 捏脊疗法治疗不寐的作用机理:

捏脊疗法属中医外治法范畴,是以阴阳、气血、经络学说作为理论指导,并以中医学的辨证施治为原则,通过在脊柱部由下而上且连续地夹起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其操作部位是脊背部,所涉及的经络主要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督脉起于小腹下出会阴,贯脊属脑络肾,《灵枢·经脉》[3]“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又《素问·骨空论》[3]:“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合篡间……贯脊属肾……上入络脑。”古代医家明确指出脊柱是督脉循行固定线路。从中医阴阳学说来看,背为阳,督脉当属阳经。且十二经脉中的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均会于督脉,又成为阳脉之海,能维系、统摄人身之阳气,其支脉“上贯心”、“入属于脑”,而心主神志,脑为元神之府,故督脉与神志关系密切。而不寐的发生,多因情致不合,气血亏虚等导致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平衡失调而致心失所养或心神不安引起。因此,捏脊疗法在人体脊背部督脉循行路线的操作,可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络,从而达到宁神安眠的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脊柱两旁。《灵枢·经脉》[3]“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由此知,捏脊疗法的操作部位正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所过之处。各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称背俞穴,均分布于脊背部膀胱经循行路线,刺激背俞穴可调节相应脏腑功能,恢复其正常生理状态。不寐的病因虽多,但以情志、饮食或气血亏虚等内伤病因居多,引起心、肝、胆、脾、胃、肾的气血失和,阴阳失调,其基本病机以心血虚、胆虚、脾虚、肾阴亏虚进而导致心失所养及由肝郁、痰热、胃失和降进而导致心神不安两方面为主。使用捏脊疗法在脊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及相应背俞穴操作,可调整脏腑功能,疏通脏腑气机,达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双向调节作用,使脏腑生理功能恢复正常,经络畅通,阴平阳秘,气血调和,从而达到宁神安眠,治疗不寐的目的。

现代医学阐明,脊柱既是支撑人体的骨性主干,又是脑、脊髓通向躯体各脏器、组织发出神经根的地方和通道,人体的植物神经节、干,主要分布于脊柱两侧。捏脊疗法通过对这些神经节、干的刺激,借助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整体地、双向地调节内脏功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长睡眠时间的目的[5]。美国马里兰州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研究表明,失眠患者无论白天或黑夜,体内压力激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比正常人高出许多,而捏脊疗法通过对脊背部的特定刺激,可有效地调节神经及内分泌系统,从而治疗本病[6]

6.3 体会

在近一年的实习期间,本人运用捏脊疗法对临床38例不寐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总有效率为97.37%。通过该组病例的疗效观察可以看出,运用捏脊疗法治疗本病对于虚证[阴虚火旺型、心脾两虚型、心虚胆怯型]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实证[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患者。本人认为此种疗效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不寐病因虽多,概括而言,是由于情致、饮食内伤、病后年迈、禀赋不足等因素导致心、肝、胆、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而成,其治疗的关键在于调和脏腑,平衡阴阳,这也正是选用捏脊疗法治疗本病的根本所在。经络学说阐明,各脏腑均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上有其相应的背俞穴,此乃各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刺激这些穴位即可调节相应脏腑的失衡状态,“补其不足,泄其有余”,恢复其正常功能。捏脊疗法的操作部位正是背部膀胱经循行路线,故可通过此疗法达到调节脏腑功能,宁神安眠的作用。又因人体背面属阳,督脉行于背部正中,为阳经之海,总督一身阳气,此也是捏脊疗法的主要操作部位。运用捏脊法在督脉操作,可振奋阳气,激发人体脏腑功能,使心、脾、胆等脏腑的虚弱状态得到改善,阴阳得以平衡,脏腑气血得以协调,“阳不得已入阴”的病理状态得以纠正,则阴平阳秘,神安而病自去,故对虚证的疗效尤为突出。《捏脊疗法治百病》[7]一书中也提到,捏脊疗法是中华传统疗法之一,对很多小儿及成人疾患均有良好疗效,尤其对虚寒症效果显著。

6.4 结语

综上所述,不寐是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以睡眠时间、深度及消除疲劳作用不足为主的一种病证。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来自学习、工作、环境等个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该病症的患病率也逐年上升。现代医学在本病的发病机制方面提出,失眠是一种过度觉醒的状态,目前临床上主要用苯二氮类和非苯二氮类催眠药进行治疗,通过改变睡眠结构延长总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潜伏期。但可出现日间困倦、认知和精神运动损害等不良反应;长期大量服用还可产生耐药和依赖,给患者造成更大负担和痛苦。一年来,本人采用捏脊疗法对临床38例不寐患者的治疗表明,该疗法对于不寐的治疗效果确切,尤其对虚症的治疗效果显著,其操作简便,痛苦小,很符合目前无创痛疗法的发展趋势,对服用中西药治疗本病无明显效果者更有其独到之处,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值得推广。

 

 

 

 

 

 

 

 

 

 

 

 

 

 

 

 

 

 

 

 

 

 

 

 

 

 

 

 

 

 

 

 

   

 

 

在论文的编写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难点和疑问,全凭我的指导老师耐心的指教,为我解难答疑,从而使我的整体思路更为清晰、透彻,文章结构更为整齐、严谨,因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邢凯讲师对我的耐心指导。同时也要特别感谢这五年来谆谆教导我的所有老师们。最后诚祝各位老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第一版. 3132

[2] 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北京:中国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83

[3] 敖清田,倪泰一. 黄帝内经白话全译.附原版.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版. 178--196

[4] 王永炎. 中医内科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133134

[5] 佟秋芬. 中国针灸经络理论.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163165

[6] 杨丽美,梁岩. 捏脊法在治疗成人疾患中的应用.宁夏医学院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3435

[7] 王艳逊,秦建国,田丽苹. 捏脊疗法治百病.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07-2013 完美毕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5,406.25000 毫秒
Powered by:完美毕业网 http://www.biy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