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下载定做交易过程截图支付宝在线支付
当前位置:完美毕业网毕业论文医学论文

仰卧牵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论文代写发表联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212181988
一键分享拿折扣:

[摘要] 目的:观察仰卧牵扳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选择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门诊病例40例,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基础推拿手法加仰卧牵扳法;对照组单纯的应用基础推拿手法进行治疗,并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通过2个疗程治疗,治疗组治愈12例,好转7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治愈3例,好转12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75.0%。经统计学处理,(x2=9.38,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以仰卧牵引扳动为主的按摩手法可有效地缓解肌肉痉挛,纠正关节错位,改善椎动脉供血情况,是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  仰卧牵扳法  临床研究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多见于30—60岁的人,男性多于女性。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及颈部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是较为常见的颈椎病类型之一,由于椎动脉受压或受刺激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产生与颈部活动有关的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甚则猝倒等脑干缺血症状[1]。本人在医院实习期间,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基础推拿手法加仰卧牵扳法配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一) 一般资料

本课题选取40例患者均为北京按摩医院门诊病人,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并能接受推拿治疗及相关检查。所有病人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合格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最大的为70岁,最小的25岁。年龄2535岁的5例;3645岁的14例;4655岁的15例;5670岁的6例。病程最短的三个月,最长的3年,以上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具体情况见表一、表二、表三。

       表一       两组患者情况年龄比较                    

组别       例数         25~35 岁       36~45  岁        46~55 岁        56~70岁

治疗组       20             2               8                  7                3

对照组       20             3               6                  8                3

由统计学分析(x2=0.55,p>0.05),两组年龄分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表二         两组患者性别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男                         女

治疗组           20                       12                         8

对照组           20                        9                         11

由统计学分析(x2=0.90,p>0.05),两组性别分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表三        两组患者病程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3个月~1年           1~2 年          2~3 年      

试验组        20                 6                 11               3    

对照组        20                 8                 10               2               

由统计学分析(x2=0.53,p>0.05) 两组病程分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二)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和《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3]颈椎病〔椎动脉型〕诊断标准明确诊断。

1. 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2. 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

3. 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

4. 旋颈试验阳性。

5. 临床表现: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6. X 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 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7. 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8. 颅脑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三) 纳入标准

1.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者。

2. 在治疗过程中不采用其他治疗方法的。

3. 自愿加入本实验并能积极配合治疗者。

(四) 排除标准

1. 严重动脉硬化、骨质疏松、高血压病、低血压病。

2. 颈椎肿瘤、骨折、结核、明显颈髓受压等禁忌证。

3. 眼源性、耳源性眩晕等。

二、治疗方法

(一) 治疗原则

   通经活络、解痉止痛、活血散瘀、理筋整复。

(二) 治疗方法:

   1. 治疗组 :

1) 基础手法:基础手法采用《北京按摩医院诊疗规范》中的治疗手法:

①患者俯卧位,胸下垫一枕头,前额置于手背上,医生站于其头前。拇指拨揉颈部两侧肌肉,以放松肌肉为主,反复施术3~5遍,随后点按风池、百劳(第5颈椎旁开5分),颈根穴(斜方肌前缘,平第7颈椎棘突)及压痛点。

②拇指拨揉项韧带,重点施术于阳性反应物及压痛点,反复施术3~5遍。③用多指拿揉后头部及项部,反复施术3~5遍。

④掌根拨揉胸椎两侧(T1~T7)和肩胛骨内侧缘,反复施术3~5遍。随后指压或肘压局部酸痛点,点按肩中俞、肩外俞穴。

⑤患者取仰卧位,用小鱼际沿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做揉法,反复施术35次。

⑥用双手拇指分推前额部,由内而外,多指拿揉头部膀胱经及胆经35次,点按印堂、睛明、太阳、百会、率谷、后溪各1 min

2) 颈椎仰卧牵扳法:患者仰卧位,颈部放松,医生站其头前。以右侧为例,右手勾住其下颌部,使患者头部放在医生右前臂上,医生左手虎口张开托住患者项后部,双手相互配合。先使患者头部屈曲20°,旋转30°,侧屈10°,再将患者头部沿颈椎纵轴方向缓缓向上牵引,至最大限度后,使所要扳动的位置处于最大牵张位,保持此角度并发力向上牵拉,此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响声,手法即告成功。

3) 结束手法:施用牵扳法后,拿、揉、拍打颈肩部,让患者稍事休息。

2. 对照组:

对照组不采用颈椎仰卧牵扳法,治疗方法就采用治疗组的基础手法。

(三) 治疗时间及疗程                                                            

 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仰卧牵扳法隔日一次,每次治疗1520min,10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可休息12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均经两个疗程的治疗,随后观察疗效。

(四) 注意事项

1. 基础手法要充分,以松弛紧张肌肉,解除局部痉挛。

2  行整复手法时,角度一定要准确,双手动作协调一致,使所发力量准确达到施术部位。

3 . 施术前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施术后嘱患者注意休息,减少运动,保暖避寒

疗效观察

(一)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进行评定。

1 治愈:眩晕等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2 好转:眩晕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3 未愈:症状无改善。

(二)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见表四:

表四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未愈         总有效率(%)

试验组     20      12(60.0)     7(35.0)  1(5.0)       19(95.0)对照组     20      3(15.0)      12(60.0) 5(25.0)      15(75.0)

   由表可知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由统计学分析(x2=9.38,p<0.01),两者具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典型病例

高某某,女,52岁,教师: 2010年0115日就诊.

主诉:颈部酸痛伴眩晕1年余,加重三天。

现病史:患者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酸痛,伴眩晕,转头时较甚,同时伴有胸闷心慌,恶心欲吐,视物不清等症状,劳累和受凉后加重。适当休息后,症状能缓解,三天前,因加班熬夜批改作业,过度劳累引发剧烈头晕,痛苦不堪,经休息无效,遂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体健,无高血压病史

体检:颈项僵硬疼痛,颈椎侧弯,C2、C5棘突向右偏歪,可触及条索状硬结等阳性反应物,两侧风池穴处有明显压痛,右侧较甚,颈后伸、前屈、侧屈(右侧甚)、旋转受限。

X线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狭小。

多普勒显示:右侧椎基底供血不足。

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治疗:采用上述方法治疗5次后,头晕明显减轻,1个疗程后,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视物不清等症状有所好转,病情明显减轻;继续第2个疗程,病情大有好转,连续治疗两个个疗程症状基本消失。

讨论

(一)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

本人发现在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有长期伏案和电脑前工作的病史。颈部长时间保持特定姿势,使颈项部的肌肉、筋膜等软组织长时间紧张,导致局部缺血、缺氧,从而发生肌肉痉挛,长期慢性的软组织损伤会进一步影响颈椎的静力平衡,造成颈椎的寰枢关节紊乱。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是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的常见原因[4]。可见,颈椎关节的排列异常及肌肉等软组织(特别是椎枕肌群)的痉挛才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

1.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剌激或压迫 ,造成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综合症[5]。动力性因素主要指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及变位而波及侧方上下横突孔 ,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 ,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机械因素主要指某些固定致压物( 包括钩椎骨质增生 ),增生的骨刺直接压迫椎动脉 ,而横突孔这一骨性管道却使椎动脉失去退缩与回避空间。此外,血管的弹性回缩力减弱、动脉硬化性改变、血管变异等与本病的发生及发展均有着直接关系

2.  传统医学中并无椎动脉型颈椎病一名,但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属祖国医学的“眩晕”范畴。《灵枢·卫气论》说:“上虚则眩”,而《灵枢·海论篇》和《灵枢·口问篇》又分别指出:“髓海不足”和“上气不足”是引起眩晕的病因病理。《医林改错》中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通过以上古籍可以看出,祖国医学认为肾精不足,不能生髓,而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为眩晕;气血亏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而且素体气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导致清窍失荣又能产生眩晕。正如《景岳全书·眩晕》中所说“无虚不作眩;眩晕之病则上气不足或上虚则眩;其论治当以治虚为主”。故中医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解痉止痛为治疗原则。只要筋脉通畅,脑有所养,则诸症可除。

(二) 治疗机理分析:

对于以往所采用的旋转复位手法,各家观点不一。有学者研究[6]在头颈部受到极度旋转时椎动脉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牵拉及扭曲,可导致动脉壁的损伤以及血管狭窄甚至闭塞,施术中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旋转颈部时如症状加重,表明椎动脉受到卡压。对颈椎手法加以改进,运用仰卧位牵扳手法可减小对颈椎的旋转角度。在颈部肌肉充分放松的前提下,按特定角度加以牵引扳动,不仅有利于扩大椎间隙、调整椎间关节紊乱、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缓解肌肉痉挛。还可使骨刺和被压的椎动脉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减轻或解除对椎动脉的压迫,达到缓解或消除症状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仰卧牵扳法在患者仰卧位下进行操作,可以有效避免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坐位扳法时晕倒的危险。临床大多数扳法多是在坐位下进行,颈部肌肉放松不够。在仰卧位下颈部肌肉可以充分放松,提高手法成功率,不易失手造成医源性损伤。另外通过本法,还可对深部组织如关节囊、椎间韧带、滑膜起到松解作用,改善其代谢状态和炎症,减轻这些因素对椎动脉的刺激。其操作安全可靠。本组病例无因手法而发生猝倒或眩晕加重的情况。

基础手法作为整复手法的铺垫,通过揉、拨、点、压等推拿手法,可使颈背部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达到舒筋活血,通经活络之目的。通过穴位点按,可使气血运行通畅,疏通经脉,从而起到活血、解痉、止痛、消除局部炎症反应的作用,二者结合使用,能更好地提高牵扳法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颈部软组织的劳损痉挛及颈椎关节的错位才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采用以仰卧牵引扳动为主的按摩手法可有效地缓解肌肉痉挛,纠正关节错位,改善椎动脉供血情况,是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结语

椎动脉型颈椎病已成为现代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且有年轻化趋势,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易于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颈椎仰卧牵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好,患者痛苦小,安全可靠,费用低。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理想疗法。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我的指导教师史勇老师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针对文章中的一些不足之处给予了指正,从而使我的整体思路更为清晰、透彻,文章结构更为整齐、严谨。特此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同时,对在这五年的大学生活中给予我谆谆教导的所有老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最后诚祝各位老师工作顺利,桃李满天下!

 

参考文献

1] 李采宁.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进展.中医正骨 2OO8,202:66~68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9

3] 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 [5]

4] 李伟居,黄桂忠,王少伟.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中国骨伤,200619(10)633

5]邵宣,许竞斌.实用颈腰背痛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291

6]王楚怀,卓大宏,赖在文等,旋转复位手法对颈性眩晕患者椎一底动脉流速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914(3)l5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07-2013 完美毕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15,625.00000 毫秒
Powered by:完美毕业网 http://www.biy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