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下载定做交易过程截图支付宝在线支付
当前位置:完美毕业网毕业论文医学论文

以手法为主治疗颈型颈椎病36例

论文代写发表联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212181988
一键分享拿折扣:

 [摘要]目的:探讨以手法为主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按揉弹拨理筋法仰卧式拔伸旋转法舒筋活络法为主,配合足部按摩及牵引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36例。结果:治愈30例,好转6例,无效0例。治愈率83.3%,总有效率100%。结论:疗效显著,无副作用,患者易接受,有非常好的临床运用前景。

 [关键词]手法  颈椎病  颈型

颈型颈椎病又称韧带关节囊型颈椎病,临床上极为常见,是最早期的颈椎病,也是其它各型颈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现,是治疗最为有利的时机。本病的提出对颈椎病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该型颈椎病大多由于风寒、潮湿、枕头不适或卧姿不当、颈肌劳损、头颈部长时间单一姿势、姿势不良或过度疲劳等造成颈椎间盘、关节囊、及肌肉、韧带等劳损所致,另外外伤也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将此型颈椎病归属于颈项痛及痹症的范畴。由于多数患者症状较轻,往往重视不够,以致反复发作而使病情加重,不少反复落枕的病人多属此型。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本病的发病日趋低龄化。据大量临床资料报导,已经成为青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本病治疗方法颇多,疗效各异。笔者采用以手法为主治疗颈型颈椎病36例,疗效显著,且无副作用,患者容易接受,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现与各位老师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患者均来自北京按摩医院已确诊为颈椎病颈型。患者以40岁以下青壮年人为主。病程多在2~4年左右。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21例。20岁以下2例,20~30岁12例,30~40岁14例,40岁以上8例。职业多为会计、缝纫、书写、绘画等长期久坐伏案工作者。

主要的临床症状体征有:头颈部及肩部疼痛不适,颈项僵硬,颈部活动明显受限,呈斜颈姿势。一侧或双侧颈肩部肌肉痉挛并有明显压痛,项韧带肿胀压痛、棘突偏歪,棘突间距增大,棘旁有压痛。多在疲劳后发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影像学检查x线片上,颈椎曲线消失而变直,侧位x线片上,呈典型的双边双突征象。

    2诊断标准及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2.1 诊断标准

    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依据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纪要[1],采取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原则拟定。

    2.1.1 症状

2.1.1.1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

    2.1.1.2颈部酸、胀、痛,不适,自觉有头部不知放在何种位置好的感觉。

    2.1.1.3颈部活动受限或强迫体位,肩背部僵硬发板。

    2.1.1.4部分患者可伴有头晕、头痛。

    2.1.1.5部分患者可反射性地出现短暂上肢感觉异常。

2.1.2 体征

2.1.2.1与症状相应的压痛点,如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患节棘间、棘突、棘旁有明显压痛点。

2.1.2.2颈部僵直,病人颈部多呈“军人立正”姿势。

2.1.2.3颈椎活动受限。

2.1.2.4椎间孔挤压试验及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均为阴性。

2.1.3 影像学检查

2.1.3.1 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变直甚至反张)。

    2.1.3.2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 “双边”“双突”征。

2.2 病例纳入标准

符合本病诊断标准,具有典型症状,确诊为颈型颈椎病者,且适合推拿手法治疗者,属病例观察对象。

2.3 病例排除标准

2.3.1 非本型颈椎病。

2.3.2合并有颈椎外伤、颈椎肿瘤等情况者。

2.3.3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3.4 肝脾肿大、急腹症、腹壁肿瘤并广泛转移血液系统等严重疾病,及急性感染、结核等。

2.3.5合并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脑水肿、颅内高压、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病)。

2.3.6 严重骨质疏松者。

2.3.7 用本法治疗自行中断,或改用其他方法,或有其他疾病和原因难以坚持者。

3治疗

3.1 治疗原则

解痉止痛、舒筋活络、行气化瘀、理筋整复。

3.2 手法治疗

 3.2.1 按揉弹拨理筋法:主要以放松肌肉为主,加强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解痉镇痛、行气散瘀的目的。

患者俯卧位,医者站于床头。

3.2.1.1 医者用五指从上而下轻柔的拿揉颈部肌肉3-5遍,以掌根揉法施术于两肩部肌肉2-3分钟。 

3.2.1.2 用一手拇指至上而下拨揉颈部两侧肌肉, 重点施术于阳性反应物及压痛点,反复施术5~7遍,随后点按玉枕、风池、风府、百劳、颈根、大椎,各穴约1分钟,以患者感觉酸胀为宜。

3.2.1.3 拇指拨揉项韧带,重点施术于阳性反应物及压痛点,反复施术3~5遍。

3.2.1.4 拿揉双侧肩部肌群3~5遍,拨揉两侧斜方肌、冈上肌,反复施术5~7遍,随后点按肩井穴,约1分钟,以患者感觉酸胀为宜。

3.2.1.5 掌根拨揉第1~7胸椎两侧竖脊肌,指压或肘压局部酸痛点,反复施术5~7遍。随后点按肩中俞、肩外俞,各穴约1分钟,以患者感觉酸胀为宜。

3.2.1.6 掌根按揉冈下肌,反复施术3~5遍,随后点按天宗及冈下酸痛点,各约1分钟,以患者感觉酸胀为宜。

3.2.2 仰卧式拔伸旋转法:以扩大椎间隙,剥离粘连,纠正小关节错位,从而达到理筋整复,松解粘连,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

患者仰卧位,两手扶住床边,医者立于床头,一手拖住患者枕骨下缘,一手拖住其下颌,分别进行中立位、曲位15度、伸位15度的持续性牵引2~3分钟,再回到中立位,然后在牵引的条件下,作向左向右的颈部旋转,当旋转到最大限度时感觉有阻力了,医者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稍加用力,常可听到关节摩擦声。

3.2.3 舒筋活络法:使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的患者进一步得到放松,使疗效进一步持久渗透。以达到通经活络,散寒除痹的目的。

患者仰卧,医者立于床头。

3.2.3.1 一手拇指轻揉胸锁乳突肌,其余四指轻轻按揉前斜角肌和锁骨下缘,反复施术3~5遍,随后点按气舍穴,约半分钟,以患者感觉酸胀为宜。

3.2.3.2 双手拿揉患侧上肢,反复3~5遍。随后点按曲池穴、列缺穴、合谷穴,约1分钟,以患者感觉酸胀为宜。

3.2.3.3 患者慢慢坐起,医者立于后,在患者颈肩部、上背部施术滚法、拍打法、揉搓法,以患者感轻松为佳。

3.2.4 上述治疗时间30分钟,根据患者病情酌情加减,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3 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3.3.1 足部按摩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选取相应反射区,运用不同的手法刺激这些反射区,通过血液循环、神经传导通路,促进足部血液循环通畅,使整个新陈代谢恢复正常运作,从而调节人体相应部位的机能,使之恢复到平衡状态,达到治疗目的。

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双足前,将患者双足均匀涂抹上专用足部按摩油或按摩膏。

3.3.1.1 单食指扣拳法:以一手持脚,另一手半握拳,食指弯曲,以食指的第一指间关节顶点为施力点在反射区上以数毫米幅度做单项刮压移动或做定点按压。按先左后右,先内后外次序。首先按摩心的反射区,以检查患者心脏功能是否正常。然后依次按摩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额窦、垂体、头部、眼、耳、斜方肌、肘、肩、肩胛骨、颈椎、颈项、上身淋巴腺、扁桃体腺的反射区,各反射区反复施术3~5遍,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

3.3.1.2拇指腹按压法:以一手握脚,另一手的拇指指腹为施力点。重点点按心、胸椎、颈椎、颈项的反射区,各反射区反复施术3~5遍,同时,让患者配合医者主动做左右转动颈部的动作数次,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

3.3.1.3 上述治疗每次20分钟,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3.2 牵引疗法

牵引可调整和恢复椎体内外平衡,增进颈椎的稳定性;使颈部组织得到固定及休息,松解粘连,使椎间隙变宽,从而减轻疼痛,改善头颈部的供血供氧,使肿胀消退,错位的小关节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

患者取坐位,采用颌枕带电动持续牵引,医者要求患者充分放松颈部、肩部及整个躯体肌肉。随后进行后伸牵引,角度为15°,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如有不适即应随时调整。牵引重量应根据患者能承受的重量从3~5千克开始,逐渐增加至8~10千克,每次牵引近结束时患者应有明显的颈部受牵伸感觉,但无特殊不适。如这种感觉不明显,重量应酌情增加。每次牵引持续时间为20~30分钟。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可作不同的组合,牵引重量较大时持续时间较短,牵引重量较小时持续时间较长。牵引隔天一次,10 次为一疗程。

3.4 注意事项

3.4.1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生应随时与患者进行交流,耐心的询问对方对手法是否适应,细心地回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3.4.2 治疗手法切忌暴力,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饭前半小时及饭后半小时内不宜进行治疗。饥饿易引起低血糖、虚脱;进食后进行治疗会进一步刺激胃肠蠕动,加重胃肠负荷,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3.4.3 在进行足部按摩前,患者与医者要洗净手、足,剪短指(趾)甲,以防损伤皮肤及交叉感染。并备好按摩巾、按摩油等所需用品。足部按摩开始时,须先探查心脏反射区,并按轻、中、重3种力度的手法进行。在了解心脏是否正常的情况下,再决定按摩力度及施术方案,以免发生意外。

3.4.4 在进行足部按摩时尽量避开骨骼突起处,以防止损伤骨膜。对敏感区应避免重度刺激,对老年人及多数女性,宜用轻手法刺激。按摩结束后,当嘱咐患者饮适量温水。

4疗效结果

4.1 疗效判定标准

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4.1.1 痊愈 临床症状消失,颈部及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正常劳动和工作。

4.1.2 显效 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肩、背痛仅在阴雨天或体位不适时偶见,功能正常。

4.1.3 有效 颈、肩、背痛较前减轻,颈及肢体功能有所改善。

4.1.4 无效 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

    4.2治疗结果

治愈30例,好转6例,无效0例。治愈率83.3%,总有效率100%。

5典型病例

就诊日期:2009年10月16日

姓名:邵某某      性别:女

年龄: 46岁        职业:会计

主诉:颈痛、右手麻木1个月,加重1周。

现病史:1个月前,因劳累和受寒出现颈痛,右手麻木。1周前无明显原因加重,后经家人自行按摩疼痛并无缓解,其间未进行其它治疗。今来就诊。

既往史:高血压5年,无其他疾病史。无过敏史。

查体:颈部两侧肌肉紧张、僵硬。颈椎曲度变直。颈椎活动度:前屈30度,后伸10度,左右侧屈正常。C6-C7棘突上和棘突两旁有明显压痛,压顶试验阴性,臂丛牵拉试验阴性,霍夫曼氏征双侧阴性。

辅助检查:CR:颈椎曲度变直,颈椎棘突序列呈反C形侧弯,C5-C7椎间隙变窄。骨密度:0.30,正常

诊断:颈椎病(颈型)

治疗:以手法治疗为主,配合足部按摩和牵引疗法进行治疗,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结果:经过上述方法治疗3个疗程后痊愈。

6 讨论

 6.1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本病属颈项痛、痹证范畴。多因患者多思久劳,素体虚弱,气血不足,以致颈脊筋骨痿软,腠理空疏,易为外邪所侵,既病以后,正不能驱邪外出,以至风寒湿邪,得以逐渐深入,留连于颈项筋骨血脉所致;或因患者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气虚则清阳不振,清气不生;气虚无援, 生血无力,荣养失职,引起了“不荣则痛”和肢麻等症状;“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运血无力,瘀血阻络,导致气滞血瘀;气虚又易生痰夹湿,痰湿中阻,清阳不升,筋骨肌肉失于温煦濡养,故而头颈疼痛,发为“不通则痛”;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积劳成疾,外感风寒湿热之邪留滞肌肉经络而发为本病。

 6.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 也是颈椎病的最早期,是治疗最为有利的时机,本病的提出,对颈椎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成熟,颈椎不断的承受各种负荷和劳损,出现颈肩部肌肉疲劳。而本病大多由于风寒、潮湿、枕头不适或卧姿不当、颈肌劳损、头颈部长时间单一姿势、姿势不良或过度疲劳等造成颈椎间盘、关节及肌肉、韧带等的劳损。首先表现为颈肩部持续性疼痛,颈部肌肉僵硬,活动明显受限,且易反复发作。同时,还会伴有头痛、偏头痛、手麻、胸痛等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由于颈肌的痉挛、劳累或肌力不平衡而致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久而久之可发展为颈椎间盘中央的髓核与周围的纤维环的脱水、变性与张力降低,引起椎间隙变窄,颈椎关节囊及韧带的松弛,颈椎小关节失稳,导致颈椎局部的内外力平衡失调。此类改变刺激了颈神经根背侧支及副神经而致发病。该型颈椎病,通常见于颈椎退变的早期,有时外伤和过度负重也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6.3 体会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治之当以解痉止痛、通经活络、行气散瘀、散寒除痹、理筋整复为法,运用手法为主治疗,使外力直接作用于损伤部位,通过手的力量和技巧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变化而达到治疗目的。

6.3.1 运用手法治疗的体会

6.3.1.1 按揉弹拨理筋法

治疗的第一步当以放松肌肉为宗旨。无论是拿揉颈部,掌跟拨揉双肩,还是拇指轻轻拨揉项韧带及颈部两侧肌肉,加之颈型颈椎病的患者颈肩部肌肉常有痉挛紧张等病理反应,故局部更需要得到充分的放松来为下一步治疗做准备。通过手法的力量和技巧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加强了损伤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其修复。同时也可以促进局部淋巴的循环,加速淤血的吸收,改善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延缓或减轻椎间关节、关节囊、韧带的钙化和骨化过程,理顺瘀痹的筋络,使气血通畅,并可以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增强肌肉张力,从而起到良好的解痉止痛、行气化瘀的作用。

6.3.1.2 仰卧式拔伸旋转法

广泛运用于颈型颈椎病的治疗中,此方法可以扩大椎间隙,剥离粘连,纠正小关节错位。使劳损的软组织纤维抚顺理直,错缝的关节回纳到正常位置。也可使颈部肌肉放松,解除由于颈椎间隙的松动与不稳而引起颈椎内外力平衡失调及颈部肌肉紧张、痉挛状态,使颈部血供恢复正常。有研究表明运用本法,可降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调整椎间盘的弹性,从而提高颈椎稳定。还能恢复颈椎诸关节原有的位置关系,调整椎间隙,消除神经根周围致痛因素,疼痛自然缓解或消失。重建颈椎的动力平衡系统,进而达到恢复和稳定颈椎的静力平衡。

6.3.1.3 舒筋活络法

本手法宜轻柔和缓。中医学认为按摩手法具有活血散瘀、温经散寒、消肿止痛等功效。《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3]有云:“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也。”《素问•举痛论》亦云:“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笔者在患者的颈肩部、后背以及上肢部广泛的施术推拿手法,是为了能使长期处于痉挛、紧张状态的筋肉进一步得到放松,促进这些部位的血液循环,并能加速缓解其疼痛和麻木等不适症状,消除病变部位软组织的水肿;使经过了一段时间和一定力度治疗后的患者更加放松,从而倍感轻松舒适。

6.3.1.4 腧穴运用的体会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痹证范畴。《素问。痹论》[4]“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著痹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之处所,笔者首先运用腧穴的近治作用,选取了颈肩部的穴位,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5]。运用手法的力量和技巧给这些穴位施以适当的刺激,使疼痛僵硬的筋肉得以温煦和疏通,从而起到调和颈肩部气血运行,解痉止痛,舒筋活络的目的;其次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笔者选取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同时还能治外感病的发热;气舍穴,不仅能治胸痛,咳嗽、气喘、胸闷,还能治疗颈项痛;列缺穴,《四总穴歌》中提到“头项寻列缺”说明此穴不但能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还能治颈项部的疾病;最后笔者运用腧穴特殊的治疗作用,选取风池、风府、肩井穴,与其它所选穴位配合应用,共奏解痉止痛、 疏风通络、行气化瘀、散寒除痹之效。

6.3.2 运用其它辅助治疗方法的体会

6.3.2.1 足部按摩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种优秀的治病防病方法。有其独特的治病机理和治疗手法,故足部按摩已成为众多按摩技巧里面最为重要的一种按摩术。

足部神经分布密集,又分别与身体各个部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器官脏腑各部位在脚底都有其相对应的反射区,用按摩刺激这些反射区,通过血液循环、神经传导通路,促进足部血液循环通畅,使整个新陈代谢恢复正常运作,从而调节人体相应部位的机能,使之恢复到平衡状态,令相对应的部位产生反应,并恢复其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足部按摩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更适应于一些较为敏感、精神紧张或年老体虚患者,他们在颈肩部施术按摩推拿手法疗效不理想,而使用足部按摩法则收效较好,且简便易行,越来越被更多患者所接受[7]

6.3.2.2 牵引疗法也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牵引可调整和恢复椎体内外平衡,增进颈椎的稳定性,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受到的刺激和压迫得以缓解,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粘连得以松解;解除或减轻颈部肌肉痉挛,减少对椎间盘的压力;伸张扭曲的椎动脉;牵开被嵌顿的小关节;改善脑部供血,减轻头颈肩部阳性体征,从而达到治愈或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8]

7预防调理

预防是防止颈椎病发病重要环节之一。通常从病因及发病诱因两方面采取措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防止已治愈患者的复发[9]

7.1 急性期患者应首先低枕、仰卧休息3-5天,减少颈部活动,然后再进行治疗。

7.2 注意颈肩部的保暖和不要过度负重。

7.3 纠正生活中不良的坐姿、站姿及睡姿。合理用枕,枕头的高度以自已的颌肩线(下颌角至肩峰的距离)或手掌横径为宜,不可过高或过低,也不可过硬。

7.4 防止慢性劳损。切忌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学习和工作。提高睡眠质量,做到劳逸结合。

8结语

颈型颈椎病是临床各型颈椎病的最初阶段,颈椎退变程度较轻,发病年龄较其他颈椎病早,系治疗的最佳时机。中医学历来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故早期积极系统治疗本病对防止其发展演变为其他类型的颈椎病有重要义。笔者采用以手法为主,配合足部按摩和牵引疗法治疗本病,祛病由深至浅﹑由里出表;具有操作简单易行,疗程短﹑见效快﹑安全无痛苦、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患者容易接受等特点,有非常好的临床运用前景。

   

在大学五年的学习当中,得到了我的老师李春艳、桑林、罗宏、汪伟、宋宇、李冬梅、艾民、王亮华、孙晓峰、朱立达、张智勇、李凭、史勇等多位老师的帮助和教导。在论文的编写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难点和疑问,全凭我的指导老师耐心的指教,为我解难答疑,从而使我的整体思路更为清晰、透彻,文章结构更为整齐、严谨,所以我要衷心感谢王亮华老师。在此,我也特别向多年来给予我鼓励和教导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参考文献

[1] 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中华外科杂志.1993年第3期.12页.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186页

[3] 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1月.544页

[4] 王庆福.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年11月.158页

[5] 罗永芬.腧穴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年12月.9页

[6] 曹幼军.足部按摩法治疗颈型颈椎病15例.广西中医药.1997年第6期.7页

[7] 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71372页

[8] 杨文国.张忠彪.甄旭东等.综合治疗颈椎病504例的临床体会.医学导刊.2007年第10期:1920页

[9] 施杞.要重视对颈椎病的研究.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年第7期:98页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07-2013 完美毕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15,078.13000 毫秒
Powered by:完美毕业网 http://www.biye114.com